久久国产高清字幕中文,欧美日韩国产va另类,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丁香婷婷综合五月六月

    科研進展
    • 深海所研究隕硫鈣石(CaS):上地幔C-O-S-Ca循環(huán)的新鏈條與行星宜居性的標志性礦物
      隕硫鈣石(CaS)通常被認為是由太陽星云氣凝結而成。頑火輝石隕石是隕硫鈣石最重要的儲存庫之一,也是最還原的一類隕石,其是形成早期地球的代表性物質。因此,隕硫鈣石對深入了解太陽星云、隕石、地球起源和地球的C-O-S-Ca循環(huán)具有重要意義。
        隕硫鈣石(CaS)通常被認為是由太陽星云氣凝結而成。頑火輝石隕石是隕硫鈣石最重要的儲存庫之一,也是最還原的一類隕石,其是形成早期地球的代表性物質。因此,隕硫鈣石對深入了解太陽星云、隕石、地球起源和地球的C-O-S-Ca循環(huán)具有重要意義。 
        深海極端模擬研究實驗室聯(lián)合南方科技大學前沿與交叉科學研究院、中國地調局西安地調中心、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利用活塞圓筒壓機和多面頂壓砧進行的實驗巖石學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上地幔和下地殼(1.5 GPa/1510 K、0.5 GPa/1320 K 和 0.3 GPa/1273 K)含硫化物的玄武質巖漿與碳酸鈣反應可生成隕硫鈣石(CaS),這擴展了CaS在太陽系存在的范圍(圖1)。前人認為隕硫鈣石主要存在于(1)水星軌道內部的頑火輝石隕石、(2)水星表面大量分布、(3)月球隕石坑的月壤中。本研究結果證明其可以在地幔存在。
        圖1. 太陽系中隕硫鈣石CaS的主要分布區(qū)域(Liu et al., 2023)
        文章定義了2個氧逸度計:CaS-CaO-S平衡時的氧逸度(OLS氧逸度計)、CaS-CaSO4平衡時氧逸度(OA氧逸度計)。在0.5 GPa/1320 K, OA = FMQ + 2.21= IW + 6.05 (lgfo2 = –7.83), OLS = FMQ – 0.52 = IW + 3.30 (lgfo2 = –10.57),其本質上確定了S2-/S0平衡時和S2-/S6+平衡時的氧逸度,為行星硫循環(huán)和礦床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便利。巖漿低氧逸度、大氣極低氧含量、無大量液態(tài)水是CaS可在水星、月球表面較廣泛存在的3個條件,否則CaSO4將大量存在,如地球上和火星上表面大量的硫酸鈣或石膏。
        圖2. 0.5GPa條件下,代表性氧逸度緩沖對與溫度的關系圖(Liu et al., 2013及參考文獻)
        文章首次指出隕硫鈣石可能在洋中脊下覆地幔存在,其可能是黑煙囪部分硫酸鈣的前體(圖3),該機制是對Bischoff and Seyfried (1978)認為洋中脊硫酸鹽是由于Ca和SO42-在海水中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機制的補充。
        圖3. 洋中脊下隕硫鈣石CaS存在的可能區(qū)域
        Stagno et al.,2013--Nature; Liu et al.,2023--NSR中的附件
        在大氧化事件(GOE)之前,地球大氣層最初不含氧氣 (Lee et al. , 2016, Lyons et al. , 2014)。大約24.6?18.5億年前,氧氣從現(xiàn)在的大氣水平(PAL)的<10–7.1–10–5.1(lgfo2<–7.6至–6.0,圖2)上升到lgfo2=–5.3至–2.7(Kanzaki and Murakami, 2016),稱為GOE。GOE之前的無氧或缺氧環(huán)境可能和CaS是有關系的。GOE之前地球大氣的lgfo2范圍的上限為-7.6至-6.0(圖2)(Kanzaki and Murakami, 2016),與隕硫鈣石穩(wěn)定場部分重疊。此外,早期地球巖漿海的lgfo2值在2173K時為IW+0.5(Sossi et al. , 2020)(圖2)。故大氣氧逸度和巖漿氧逸度都滿足隕硫鈣礦存在的條件。本研究推算地球早期的隕硫鈣石CaS的質量在4.30×1021?7.58×1021 kg,如果這些CaS如全部轉換為CaSO4可以消耗3.82×1021?6.74×1021 kg 氧氣,而現(xiàn)代地球大氣中的氧氣總量僅為1.246×1018 kg,可見CaS可能是地球早期缺氧的誘因。 
        二疊紀-三疊紀界線(PTB)大滅絕是過去5億年來最嚴重的生物危機(Xie et al. , 2005, Yin et al. , 2012), 在PTB時伴隨著大氣CO2的急劇升高(Retallack, 2001)和大氣O2含量的急劇降低(Berner, 2006),大多學者認為西伯利亞大火成巖省(SLIP)的地幔巖漿與地殼巖石的相互反應是大氣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Sobolev et al. , 2011)。本研究中,CaS的形成伴隨著CO2的釋放,而CaS的氧化則是氧氣消耗的過程,且含硫化物的玄武質巖漿與碳酸鹽反應過程可以很好的反映SLIP巖漿與地殼碳酸鹽的反應過程,更為重要的一點是SLIP巖漿以低氧逸度(FMQ–1.5,低于OLS, Sobolev et al. 2009)區(qū)別于其他冰島、夏威夷等地幔柱,這為CaS存在提供了條件,故有理由推測CaS的短暫存在是PTB大氣成分變化的一個因素之一。 
        文章信息: 
        Yuegao Liu(劉月高), I-Ming Chou(周義明), Jiangzhi Chen(陳姜智,共一), Nanping Wu(吳南平), Wenyuan Li(李文淵), Leon Bagas, Minghua Ren(任名華), Zairong Liu(劉在榮), Shenghua Mei*(梅升華, 通訊), Liping Wang*(王李平, 通訊). Oldhamite: A new link in upper mantle for C-O-S-Ca cycles and an indicator for planetary habitability. NSR, 2023, https://doi.org/10.1093/nsr/nwad159 
        
      2023-06-29
    • 深圳先進院等發(fā)現(xiàn)新的超級耐藥菌靶點和分子機理
      深圳先進院袁曙光團隊與東北農業(yè)大學合作發(fā)現(xiàn)臨床超級耐藥菌MRSA的新靶點。
        6月28日,深圳先進院袁曙光團隊與東北農業(yè)大學合作發(fā)現(xiàn)臨床超級耐藥菌MRSA的新靶點。團隊通過生物計算的方法篩選對抗MRSA的高活性分子并闡述其多重信號通路調節(jié)分子機理。相關工作于在線發(fā)表在化學類國際頂級Advanced Science上。  
        在全球范圍內,每年有70萬人死于抗生素無法抵抗的感染。如果我們不能找到針對性的療法,到2050年,全球由超級細菌導致的死亡人數可能達到2000萬人。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是臨床上常見的毒性較強的細菌,自從上世紀40年代青霉素問世后,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受到較大的控制。但隨著青霉素的廣泛使用,有些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青霉素酶,能水解β-內酰胺環(huán),表現(xiàn)為對青霉素的耐藥。科學家研究出一種新的能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即甲氧西林(methicillin)。  
        1959年應用于臨床后曾有效地控制了金黃色葡萄球菌產酶株的感染,可英國的Jevons就首次發(fā)現(xiàn)了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MRSA從發(fā)現(xiàn)至2021年感染幾乎遍及全球,已成為院內和社區(qū)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MRSA除對甲氧西林耐藥外,對其它所有與甲氧西林相同結構的β-內酰胺類和頭孢類抗生素均耐藥,MRSA還可通過改變抗生素作用靶位,產生修飾酶,降低膜通透性產生大量PABA等不同機制,對氨基糖苷類、大環(huán)內酯類、四環(huán)素類、氟喹喏酮類、磺胺類、利福平均產生不同程度的耐藥,唯對萬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然而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巨大毒性,也限制了其臨床的使用。臨床上迫切需要發(fā)現(xiàn)新的超級抗生素來應對超級細菌的威脅。  
        團隊通過生物計算的方法,發(fā)現(xiàn)MRSA的代謝通路的新靶點脯氨酸羧基脫氫酶(P5CDH),并利用計算機針對該靶點篩選出一系列對抗臨床多重耐藥的MRSA-USA300。該工作的發(fā)現(xiàn)為超級細菌MRSA的藥物發(fā)現(xiàn)提供了新的靶點與研發(fā)思路。  
        文章鏈接
         
        圖1. 團隊發(fā)現(xiàn)對抗臨床超級耐藥菌MRSA-USA300 的多重條件藥理學原理 
          
        參考文獻 
        Zhongwei Yuan, Jun Wang, Qianwei Qu, Zhenxin Zhu, Marc Xu, Mengmeng Zhao, Chongxiang Sun, Haixin Peng, Xingyu Huang, Yue Dong, Chunliu Dong, Yadan Zheng, Shuguang Yuan*, Yanhua Li*. Celastrol Combats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by Targeting Δ1-Pyrroline-5-Carboxylate Dehydrogenase. (2023) Advanced Science, doi:10.1002/advs.202302459 
        
      2023-07-03
    • 廣州地化所:生物質中一種新的甲氧基定量評價方法

        富含木質素的生物質中含有豐富的甲氧基(-OCH 3),其穩(wěn)定碳、氫同位素是重建古氣候的重要指標,但生物質中甲氧基的含量隨沉積演化作用快速減少,準確評價生物質中甲氧基的含量是開展其穩(wěn)定同位素分析的基礎。目前常用的甲氧基定量方法基于Zeisel法(利用氫碘酸將生物質中的甲氧基轉化為碘甲烷)直接測定生成的碘甲烷、或利用碘甲烷試劑建立外標定量曲線,但總體上存在誤差大、耗時長、需要進行一系列處理等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生黃敏在導師廖澤文研究員的指導下,選擇苯甲醚標準試劑與氫碘酸反應,建立用于所研究樣品中甲氧基定量的外標曲線,并在褐煤樣品中進行了初步應用。
        該方法主要流程包括:利用苯甲醚標準試劑(圖1a)與氫碘酸反應,建立甲氧基定量的標準曲線,在保障苯甲醚完全反應的基礎上,甲氧基定量外標曲線具有較好的相關性(R 2 = 0.9523) (圖1c);在此基礎上針對褐煤樣品中甲氧基開展定量評價,其結果與文獻中報道的含量范圍一致(圖1d)。
        圖1 含木質素生物質中甲氧基定量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應用。
        本工作建立了相對簡便可靠的含木質素生物質中甲氧基的定量評價方法,該方法步驟少,耗時短,所需試劑量小,定量評價結果可靠。本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2072145)的資助,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fā)表在Organic Geochemistry上。
        論文信息:Huang, M.,(黃敏)Wang, H.,(王浩哲)Zhao, G.,(趙冠宇)Wang, Q.,(王強)Cheng, B.,(程斌)Liao, Z.,*(廖澤文)2023. Anisole-based assessment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methoxyl groups in lignin-rich biomass. Organic Geochemistry 179, 104601. DOI: 10.1016/j.orggeochem.2023.104601.
        論文鏈接
        
      2023-06-30
    • 華南植物園研究揭示氮沉降增強真菌驅動熱帶森林土壤有機碳固存的潛力及其機制
      自20世紀以來,由于工業(yè)的發(fā)展和農牧業(yè)的擴張,大氣氮排放量遠超過自然生物固氮量,導致大氣氮沉降水平迅速上升。過量的氮輸入深刻影響并改變了植物凋落物向土壤有機碳的轉化過程,進而調控熱帶土壤有機碳的動態(tài)和固持。真菌是凋落物的主要分解者,驅動植物源碳向土壤的轉運,因此,弄清真菌群落對氮沉降的響應有助于理解熱帶森林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變化的機制。依據不同生態(tài)功能,真菌群落可劃分為不同生態(tài)功能群( guilds ) 。這些功能群通常對相同的環(huán)境變化有截然不同的反應,但是,關于在氮沉降背景下,熱帶森林土壤中不同生態(tài)功能群與相關功能潛力的變化及其與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的關系等認識仍不清晰。氮沉降下真菌群落及功能的響應示意圖。
        自20世紀以來,由于工業(yè)的發(fā)展和農牧業(yè)的擴張,大氣氮排放量遠超過自然生物固氮量,導致大氣氮沉降水平迅速上升。過量的氮輸入深刻影響并改變了植物凋落物向土壤有機碳的轉化過程,進而調控熱帶土壤有機碳的動態(tài)和固持。真菌是凋落物的主要分解者,驅動植物源碳向土壤的轉運,因此,弄清真菌群落對氮沉降的響應有助于理解熱帶森林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變化的機制。依據不同生態(tài)功能,真菌群落可劃分為不同生態(tài)功能群(guilds)。這些功能群通常對相同的環(huán)境變化有截然不同的反應,但是,關于在氮沉降背景下,熱帶森林土壤中不同生態(tài)功能群與相關功能潛力的變化及其與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的關系等認識仍不清晰。
        基于華南植物園小良研究站長期模擬氮沉降試驗樣地,相關研究探討了氮沉降對熱帶森林真菌群落、功能潛力和土壤碳組分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施氮土壤的總有機碳、溶解性有機碳、顆粒態(tài)有機碳和真菌殘體碳均高于對照組土壤。真菌群落分析發(fā)現(xiàn),施氮土壤的真菌群落以多面手腐生菌(generalist saprotrophs)占優(yōu),其中,葉片腐生菌比對照組增加近93倍。這些變化伴隨著木質纖維素分解酶豐度的增加,表明植物源碳的降解潛力加劇(圖1)。此外,與對照組相比,施氮促使土壤中催化氨基糖(真菌殘體標記物)生物合成的殼聚糖酶豐度提高1.37倍,增強了真菌殘體碳對有機碳庫的貢獻(提高1.42倍),這些均與土壤中較高的Ca2+、溶解性有機碳含量和參與有機酸合成的腐生菌豐度密切相關。這些結果表明,長期氮沉降輸入可增強腐生菌的豐度和活性,提高土壤有機酸產量,通過釋放養(yǎng)分和溶解性有機碳直接或間接地支持真菌生長,從而導致更多的真菌殘體碳貢獻于土壤有機碳庫,提高土壤有機碳的固持能力(圖2)。研究結果強調了真菌生態(tài)功能群及功能潛力變化在解析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變化的重要性。
        相關研究成果已近期發(fā)表在國際生態(tài)學專業(yè)期刊Functional Ecology(《功能生態(tài)學》)上。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tài)中心盧哲副研究員為論文的第一作者,王法明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廣東省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中科院青年創(chuàng)新促進會和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等項目的共同資助。全文鏈接:https://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share/AGZEWU4MQZ53IISMY5FZ?target=10.1111/1365-2435.14380
         
        圖1.氮沉降下不同真菌功能群及其對不同植物源碳底物降解潛力的變化 
        圖2.氮沉降下真菌群落及功能的響應示意圖
        
      2023-06-30
    • 深圳先進院研發(fā)首款短波長激發(fā)時間與光譜分辨新型雙光子顯微鏡
      該技術可以實現(xiàn)紫外波段自體熒光的有效激發(fā)與探測,極大地拓展了雙光子成像技術的應用范圍,為無創(chuàng)觀測生物樣品及生命過程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工具。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y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研發(fā)世界首款短波長激發(fā)時間與光譜分辨新型雙光子顯微鏡,該顯微鏡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中心波長為520 nm的鎖模飛秒光纖激光器作為雙光子激發(fā)光源,可以有效地激發(fā)短波長波段熒光團,利用連接光譜儀的時間相關單光子計數(TCSPC)模塊,可以實現(xiàn)熒光光譜和熒光壽命的同時檢測。該技術可以實現(xiàn)紫外波段自體熒光的有效激發(fā)與探測,極大地拓展了雙光子成像技術的應用范圍,為無創(chuàng)觀測生物樣品及生命過程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工具。
        在生物體中,普遍存在著內在的一些生物分子具有內源性熒光團,內源性熒光團的三維成像可以在不干擾生物環(huán)境的情況下對重要生物過程進行無創(chuàng)體內檢查,如代謝變化、形態(tài)改變和疾病進展,是組織成像和跟蹤細胞代謝過程的有力工具。另一方面,雙光子顯微鏡具有天然的光學切片能力,即無需物理切割就可以實現(xiàn)生物組織的三維高分辨成像。雙光子顯微鏡跟內源性熒光團的結合可以實現(xiàn)活體生物組織無標記成像,對很多生命活動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遺憾的是,傳統(tǒng)雙光子顯微鏡都是用鈦寶石激光器作為光源,只能對可見光波段的內源性熒光團進行探測,對于信息更豐富的短波長熒光團則無能為力。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煒研究員團隊首創(chuàng)采用520nm超快激發(fā)源搭建光譜分辨的雙光子熒光壽命成像系統(tǒng),可以有效激發(fā)和探測傳統(tǒng)雙光子顯微系統(tǒng)無法成像的一系列短波長熒光團,比如作為細胞內代謝相關酶和蛋白質基本組成部分的色氨酸(單光子吸收峰~280 nm),作為血液主要成分的血紅蛋白(雙光子最佳激發(fā)波長<600 nm),作為人體重要神經遞質的血清素(單光子吸收峰~280 nm)等等。為了探索該系統(tǒng)的實用性,研究團隊首先系統(tǒng)地評估了生物組織中典型的短波內源性熒光團純化學樣品在520nm激發(fā)下的熒光壽命和光譜特性,包括熒光分子酪氨酸、色氨酸、血清素(5-HT)、煙酸(維生素B3 (VB3))、吡哆醇(維生素B6 (VB6))和NADH,以及角蛋白、彈性蛋白和血紅蛋白。 
        隨后,研究團隊對不同的生物組織進行了成像,包括離體大鼠食管組織和離體大鼠口腔面頰組織。結果表明,該系統(tǒng)可以在不需要任何外加造影劑的情況下為生物系統(tǒng)提供高分辨率的三維形態(tài)信息和物理化學信息。該研究工作探索了短波長的內源性熒光團在食管壁中的分布。研究結果表明,該系統(tǒng)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食管的不同分層結構:上皮細胞(KE、SE)、固有層(LP)、粘膜層(SM)、外縱肌(MP)、纖維膜(FB)。而食管癌主要就發(fā)生在食管內部上皮細胞、固有層和粘膜層這些地方。結合壽命和光譜信息,系統(tǒng)可以明確識別食管內部多層結構的不同信號來源,定量區(qū)分不同組織成分在食管壁的位置和數量,區(qū)分食管分層結構。 
        最后,研究團隊進一下對小鼠皮膚進行了活體三維掃描成像,并基于短波內源熒光團在體內捕獲了小鼠耳廓內白細胞的遷移,實現(xiàn)了典型免疫反應(脂多糖注射或機械創(chuàng)傷)微環(huán)境中白細胞募集和變形運動的動力學過程可視化以及隨時間的熒光壽命測量。熒光強度圖像可以顯示亞細胞結構,色氨酸和血紅蛋白的熒光壽命信息可以區(qū)分紅細胞和白細胞,以及傷口和正常組織的位置。這些結果進一步驗證了該研究工作開發(fā)的系統(tǒng)在天然組織環(huán)境中監(jiān)測免疫反應的能力。
        該工作以題為《Short-wavelength excitation two-photon intravital microscopy of endogenous fluorophores》發(fā)表在生物醫(yī)學光學領域知名期刊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上,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y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吳婷為文章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y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鄭煒研究員、李慧副研究員,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施可彬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儀器項目、面上項目、培育項目、青年項目,中國科學院科學儀器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深圳市基礎研究計劃等項目的支持。 
         
        圖1.生物組織中典型的短波內源性熒光團純化學樣品的熒光壽命和光譜特性
         
        圖2.短波長內源性熒光團在食管壁中的三維定量分布
         
        圖3.小鼠皮膚的活體三維無創(chuàng)自體熒光成像:強度圖像(上),彩色編碼光譜圖像(中),彩色編碼壽命圖像(下) 
         
        圖4 在體、無標記、無創(chuàng)地觀察(a)體外注射LPS藥物刺激后小鼠皮膚微循環(huán)變化和(b)針刺損傷后免疫白細胞典型的變形蟲爬行方式及其折疊、變形和相互作用等炎癥反應行為 
        文章鏈接
        PI與課題組簡介: 
        鄭煒,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y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副所長,生物醫(yī)學光學與分子影像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生物醫(yī)學光學影像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國自然優(yōu)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廣東省特支計劃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深圳市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鄭煒研究員及其團隊一直從事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究,帶領團隊研發(fā)了雙光子激發(fā)結構光照明超分辨成像技術,短波長激發(fā)、熒光壽命和熒光光譜探測的無標記雙光子成像技術,雙光子多幀超分辨成像技術等多種新型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在成像分辨率、成像深度、成像視野及成像信息豐富程度上都有顯著突破。研究成果發(fā)表在《Nature Methods》、《iScience》、《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Letters》等生物光學領域國際著名期刊上,被包括《Science》、《Nature》、《Nature Methods》、《PNAS》在內的期刊引用1400余次。 
        課題組長期招收新型光學顯微技術及儀器研發(fā)、生物醫(yī)學光子學相關機理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實習生/博士后,請感興趣的同學直接聯(lián)系:zhengwei@siat.ac.cn,簡歷及郵件標題注明“應聘崗位-學校名稱-專業(yè)-姓名”。 
        
      2023-06-28
    • 洞庭湖濕地水鳥棲息地保護和修復研究取得新進展
      棲息地退化和喪失是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全球性問題,威脅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和完整性。濕地是水鳥的重要棲息地,水鳥則是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狀況的“指示器”,對濕地生境變化響應敏感。三峽工程的運行對下游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產生了重要影響,進而影響水鳥適宜棲息地分布狀況。洞庭湖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全球重要越冬地,擁有三處國際重要濕地,也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受長江來水影響最大的湖泊之一。然而,有關變化水情下洞庭湖濕地水鳥棲息地分布動態(tài)的相關研究還十分欠缺,因此,有必要對棲息地質量進行科學評估,認知棲息地格局時空變化規(guī)律,這也是開展針對性保護修復工作的基礎和前提。
        棲息地退化和喪失是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全球性問題,威脅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和完整性。濕地是水鳥的重要棲息地,水鳥則是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狀況的“指示器”,對濕地生境變化響應敏感。三峽工程的運行對下游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產生了重要影響,進而影響水鳥適宜棲息地分布狀況。洞庭湖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全球重要越冬地,擁有三處國際重要濕地,也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受長江來水影響最大的湖泊之一。然而,有關變化水情下洞庭湖濕地水鳥棲息地分布動態(tài)的相關研究還十分欠缺,因此,有必要對棲息地質量進行科學評估,認知棲息地格局時空變化規(guī)律,這也是開展針對性保護修復工作的基礎和前提。
        為探究洞庭湖不同水文情勢下的棲息地時空動態(tài),進而提出針對性的棲息地保護和修復建議,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謝永宏研究員團隊以洞庭湖濕地越冬水鳥為研究對象,結合地面調查、遙感反演、物種分布模型模擬等手段方法,基于三個連續(xù)的、但水情差異較大的越冬期的環(huán)境數據和越冬水鳥分布數據,對三種典型水鳥類群的棲息地適宜性進行模擬分析。結果表明,草洲面積、水體面積和距水源距離是影響越冬水鳥棲息地適宜性的關鍵環(huán)境變量。水鳥棲息地適宜性的空間格局在不同水文情勢、不同水鳥類群之間均存在明顯差異。在正常退水情況下,食草-塊莖類水鳥和食無脊椎動物類水鳥的適宜棲息地面積最大,而提前退水情況下的適宜棲息地面積最小。食魚-食雜類水鳥在推遲退水情況下的適宜棲息地面積最大。總體而言,食無脊椎動物類水鳥的棲息地受水情變化影響最大。
        基于適宜棲息地在不同水情下的空間變化,該研究還識別了各類群水鳥棲息地的關鍵保護區(qū)域和潛在修復區(qū)域。其中,食草-塊莖類水鳥的關鍵保護區(qū)域面積最大,食無脊椎動物類的潛在修復區(qū)域面積大于其關鍵保護區(qū)域面積,表明該類群水鳥對環(huán)境變化最為敏感。研究結果還表明了近年來東洞庭湖實施的三處棲息地修復工程(大西湖、丁字堤及蒸缽湖生態(tài)修復工程)的有效性。基于關鍵保護區(qū)域的棲息地特征,本研究提出了有利于三種水鳥類群保護的最佳淹水時間(自9月1日起)分別為食草-塊莖類52±7天、食無脊椎動物類68±18天、食魚-食雜類132±22天。因此,洞庭湖10月中旬開始逐漸退水將對越冬水鳥棲息地最為有利。本研究可用于指導洞庭湖水鳥棲息地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實踐,并強調了在高度動態(tài)的濕地中開展管理工作時,應充分考慮棲息地在不同水情條件下的時空變化。
        該研究成果近期以Integrating suitable habitat dynamics under typical hydrological regimes as guides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different waterbird groups為題,發(fā)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上。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qū)域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聯(lián)合基金[U22A20563, U21A2009]、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2022YFC3204103] 、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2022JJ30642]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鏈接
        不同水文情勢、不同水鳥類群的棲息地適宜性時空格局
        (a, b)三種水鳥類群的關鍵保護棲息地和潛在修復棲息地. (c) 最佳淹水時間
        
      2023-06-29
    • 深圳先進院在無創(chuàng)血糖監(jiān)測研究取得新進展
      這一研究揭示了基于穿戴無創(chuàng)設備解析血糖變化的適用性,有望應用于糖尿病慢病管理、高風險人群評估等。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yī)工所微創(chuàng)中心聶澤東研究員團隊在基于生理信息的無創(chuàng)血糖監(jiān)測技術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Noninvasive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using spatiotemporal ECG and PPG feature fusion and weight-based Choquet integral multimodel approach”為題發(fā)表在人工智能領域國際頂級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中科院1區(qū),IF=14.25)。這是繼團隊在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Knowledge-Based Systems等發(fā)文研究基于生理信息的血糖監(jiān)測/糖尿病管理的可行性后,在基于多模融合的無創(chuàng)血糖監(jiān)測方面的又一重要進展。這一研究揭示了基于穿戴無創(chuàng)設備解析血糖變化的適用性,有望應用于糖尿病慢病管理、高風險人群評估等。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攀升。主動血糖監(jiān)測是有效減少糖尿病和延緩并發(fā)癥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血糖監(jiān)測主要通過指尖采血或者基于電化學檢測技術的植入式血糖監(jiān)測設備(CGMS),然而,這些方法存在疼痛、使用壽命短、成本高等缺點,限制了患者的依從性。因此,研發(fā)一種非侵入式、舒適便捷的無創(chuàng)監(jiān)測技術對促進血糖監(jiān)測具有重要的意義和臨床價值。  
        相關研究表明,血糖濃度的變化會刺激人體自主神經系統(tǒng),引起心電(ECG)、光電容積脈搏波(PPG)等生理信息的改變,同時考慮到ECG、PPG可通過智能可穿戴設備獲取,具有使用快捷、成本低等優(yōu)勢,如圖所示,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基于ECG及PPG多模態(tài)融合的無創(chuàng)血糖監(jiān)測技術,通過采用數值計算方法及深度學習算法獲取上述生理信息的時空特征信息,并采用基于可變權重的Choquet積分算法,實現(xiàn)不同模態(tài)的決策融合。通過獲取21名志愿者共103天數據,在10折交叉驗證中,所提出的多模融合算法在血糖監(jiān)測中的MARD值達到13.42%,一致性誤差網格的A+B區(qū)>99%。上述研究成果為基于穿戴健康設備和家庭用健康設備實現(xiàn)無創(chuàng)血糖監(jiān)測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撐,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李景振助理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聶澤東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STS-黃埔專項、中科院健康信息重點實驗室的支持。  
        論文鏈接
        圖(a)ECG/PPG的時空特征提取流程圖;(b)實驗測量場景;(c)實驗結果評估 
        
      2023-06-27
    • 廣州地化所:化學風化過程中叁釹同位素組成變化

        穩(wěn)定Nd同位素是近年來新興的非傳統(tǒng)穩(wěn)定同位素體系,已經在高溫巖漿分異、早期地球演化和太陽系冷凝歷史等方面的研究中顯示出良好的應用潛力。然而,目前在低溫地球化學過程會造成多大程度的穩(wěn)定Nd同位素分餾、什么因素控制著穩(wěn)定Nd同位素分餾以及穩(wěn)定Nd同位素分餾與傳統(tǒng)放射成因同位素143Nd/144Nd有什么關系等一系列問題的認知幾乎還處于空白。
        針對這一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wěn)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白江昊博士生在韋剛健研究員、馬金龍正高級工程師、王志兵副研究員、張樂高級工程師和嚴爽副研究員等老師的指導下,與廣東省科學院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土壤研究所鐘松雄博士合作,選取了經歷強烈化學風化的海南新生代玄武巖風化剖面HK06開展系統(tǒng)的研究。該剖面的基礎數據非常齊全,具有詳細的礦物組成、主微量元素含量、以及Mg- Fe-Cu-Mo -Zn-Ti等穩(wěn)定同位素組成的結果,是探索低溫化學風化過程中穩(wěn)定Nd同位素分餾行為非常理想的研究對象。除開展全巖樣品的分析,本論文還對風化產物進行了化學分相提取,分別測定各相態(tài)的穩(wěn)定Nd同位素組成,以便揭示不同賦存狀態(tài)Nd的穩(wěn)定同位素組成特征。
        圖1 HK06玄武巖風化剖面位置圖
        結果表明,該風化剖面整體τ Th,Nd值的變化幅度為456 %,相應的δ 146/144Nd值變化幅度為0.21‰,說明化學風化過程中會發(fā)生明顯的Nd元素遷移并伴隨著顯著的穩(wěn)定Nd同位素分餾。剖面3 m以下,τ Th,Nd值和全巖δ 146/144Nd值均相對于未風化的基巖偏高,這可能是由于三水鋁石優(yōu)先吸附了重質量數同位素 146Nd或者鐵氧化物從富集重質量數 146Nd的相態(tài)中發(fā)生了吸附或者共沉淀作用,從而導致了穩(wěn)定Nd同位素的分餾。相反,在剖面3 m以上,τ Th,Nd值和全巖δ 146/144Nd值均低于未風化的基巖,并向地表呈現(xiàn)逐漸減小的趨勢,這可能是由于高嶺石優(yōu)先解吸了重質量數同位素 146Nd或者高嶺石形成過程中優(yōu)先并入了輕質量數同位素 144Nd進入其晶格中所導致的。剖面上部偏低的τ Th,Nd值和δ 146/144Nd值,進一步表明大陸風化釋放的重質量數Nd同位素( 146Nd)進入河流,然后被轉運進入海洋,最后沉淀在海洋沉積物的自生組分中。
        圖2 玄武巖風化殘積土及其各相態(tài)穩(wěn)定Nd同位素組成
        圖3 次生礦物對穩(wěn)定Nd同位素的影響
        此外,本文對同一套樣品的穩(wěn)定和放射成因Nd同位素組成的同時測試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來評估穩(wěn)定Nd同位素分餾與放射成因 143Nd/ 144Nd比值的關系。最終結果表明,放射成因 143Nd/ 144Nd比值是示蹤物質來源非常有效的指示劑,而穩(wěn)定Nd同位素提供了在放射成因Nd同位素研究中被消除的地質過程信息。因此,后續(xù)的研究應該同時測試穩(wěn)定Nd和放射成因同位素 143Nd/ 144Nd比值,從多維度來揭示物質來源和地質過程的信息,綜合限定自然界中叁釹同位素的行為,以完善Nd同位素體系并提高對全球稀土循環(huán)的認識。
        圖 4 低溫過程中Nd同位素的傳輸模式圖
        相關成果發(fā)表在地球科學領域頂級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該研究受到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2022YFF08005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991325;42021002;42203005;42207052)、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2019B030302013)和廣州地化所所長基金(2021SZJJ-2)等聯(lián)合資助。
        論文信息:Bai J.H.,(白江昊) Luo K.,(雒愷) Wu C.,(吳超) Wang, Z. B., (王志兵) Zhang L.,(張樂) Yan S.,(嚴爽) Zhong S.X., (鐘松雄) Ma J. L.,(馬金龍) Wei G.J.,* (韋剛健) 2023. Stable neodymium isotopic fractionation during chemical weathering[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617, 118260.
        論文鏈接
        
      2023-06-26
    • 印遇龍院士團隊在微量元素鐵促進腸道黏膜免疫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鐵被認為是人體中極其重要的微量元素,可廣泛參與代謝過程,包括細胞發(fā)育和分化,并參與各種疾病的誘導。由于鐵對包括致病菌在內的大多數微生物的增殖至關重要,且會加重腸道炎癥性疾病,因此它們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經常被低估。
        鐵被認為是人體中極其重要的微量元素,可廣泛參與代謝過程,包括細胞發(fā)育和分化,并參與各種疾病的誘導。由于鐵對包括致病菌在內的大多數微生物的增殖至關重要,且會加重腸道炎癥性疾病,因此它們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經常被低估。
        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畜禽健康養(yǎng)殖與農牧復合生態(tài)研究中心印遇龍院士團隊在微量元素鐵促進腸道黏膜免疫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相關結果以題為Dietary iron regulates intestinal goblet cell function and alleviates Salmonella typhimurium invasion in mice的論文于2023年6月16日正式發(fā)表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雜志(IF 10.38)。
        為了評估足夠的膳食鐵攝入是否有助于抵御病原性細菌感染,給小鼠飼喂缺鐵(2 mg Fe/ kg飼料)、鐵充足(35 mg Fe/ kg飼料)或鐵富集飼料(350 mg Fe/ kg飼料)12周,隨后將鼠傷寒沙門氏菌以灌胃方式感染小鼠。研究結果表明,膳食鐵的攝入量可改善腸道黏液層的功能,并減緩了鼠傷寒沙門氏菌的入侵。小鼠的血清鐵濃度與杯狀細胞數量及黏蛋白表達呈正相關。腸道中未吸收的鐵可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并且擬桿菌Muribaculace豐度與黏蛋白表達呈正相關。然而,抗生素處理小鼠的結果表明,膳食鐵調節(jié)黏蛋白層功能不是微生物依賴性的。此外,體外研究表明,微量元素鐵可以直接誘導回腸和結腸類器官中杯狀細胞黏蛋白的表達。由此可見,膳食鐵攝入可提高血清鐵水平,調節(jié)杯狀細胞增殖和黏蛋白層功能,對病原菌的入侵起到了積極的防御作用。
        本研究的主要完成人、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劉栓。本文的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印遇龍院士與萬丹副研究員。
        文章鏈接
        
      2023-06-25
    • 廣州能源所在氫燃料電池汽車整車熱管理技術領域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在氫燃料電池汽車整車熱管理技術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時變”(time-dependent)熱管理方法,并開發(fā)出了一種具有熱峰調節(jié)器的新型熱管理系統(tǒng)。相關研究以A novel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with a heat-peak regulator for fuel cell vehicles為題發(fā)表于能源類學術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JCR一區(qū))。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在氫燃料電池汽車整車熱管理技術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時變”(time-dependent)熱管理方法,并開發(fā)出了一種具有熱峰調節(jié)器的新型熱管理系統(tǒng)。相關研究以A novel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with a heat-peak regulator for fuel cell vehicles為題發(fā)表于能源類學術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JCR一區(qū))。  
        熱管理問題一直是氫燃料電池汽車面臨的重大技術挑戰(zhàn),該技術難題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因素:(1)氫燃料電池電堆產生的廢熱量較大,這類廢熱在行車過程中既無法被有效利用,也無法像傳統(tǒng)內燃機那樣隨尾氣排放,只能通過熱管理系統(tǒng)的冷卻回路排出;(2)受限于氫燃料電池較低的運行溫度(70-80°C),其冷卻回路可利用的換熱溫差較小,導致散熱器的散熱能力嚴重不足;(3)除了氫燃料電池電堆,電機、電控、空壓機、車艙等也有各自不同的熱管理需求,增加了熱管理的難度和系統(tǒng)復雜性;(4)熱管理系統(tǒng)可利用空間有限,電堆散熱器、PCU散熱器、空調冷凝器都需要堆集在車頭迎風處,無法通過增加換熱面積來提升散熱能力。  
        為了解決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整車熱管理技術難題,國內外學者主要從開發(fā)耐高溫質子交換膜和高效散熱器兩個方面展開,但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目前,熱管理問題已成為制約氫燃料電池汽車功率提升和發(fā)展應用的一大障礙。先進能源系統(tǒng)研究室蔣方明研究員團隊根據汽車交通行駛過程中功率及產熱波動性特征,提出從時間維度考慮解決熱管理難題,其核心技術思路是:在熱管理系統(tǒng)中增設一種自主開發(fā)的具有蓄熱功能的熱峰調節(jié)器(如圖1所示);當電堆產熱過大且散熱器能力不足時,將過余熱量儲存在熱峰調節(jié)器中;在非高峰產熱階段,熱峰調節(jié)器將熱量逐漸導入空調回路,通過空調冷凝器完成排放(如圖2所示)。研究表明,該技術思路和新型熱管理系統(tǒng)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有望解決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熱管理難題。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3.137712  
        圖1 具有熱峰調節(jié)器(Heat-peak regulator)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整車熱管理系統(tǒng)  
         
        圖2 “時變“(time-dependent)熱管理思路原理圖  
         
        
      2023-06-20